【明報專訊】四川 大地震觸動港人善心,街頭處處募捐,但面對多不勝數的籌款箱應如何選擇?
本報翻查6個國際救援組織的年報數據,發現它們的行政及籌款開支差異甚大,由佔總開支的1.11%至19%不等。社會服務聯會提醒市民,捐款前應先細閱慈善機構的財務報告,了解其理念及實務工作後再作決定。
剛過去的周末假期,全港共有逾百個街頭籌款活動,社會福利署 至今共接到3宗懷疑非法籌款投訴,已轉介警方跟進。消費者委員會 過去兩年,每年均接獲兩三宗有關捐款投訴,涉案大多屬不知名團體,例如有投訴人指某機構不斷向他郵寄資料,要求消委會 徹查其背景;另有投訴人不滿某機構沒將善款用於其聲稱的用途。
樂施會 佔19%較高
為了解國際救援機構過去如何運用善款,本報抽樣查閱6個組織的2006/07年報,包括﹕樂施會、無國界醫生、聯合國 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、香港世界宣明會、救世軍、香港紅十字會 。數字顯示,樂施會的行政及籌款開支比例為6個機構之中最高,佔總開支的19%;最低是香港紅十字會,佔總開支1.11%。
樂施會香港部副總監蕭美娟解釋,香港樂施會不像部分機構般獲國際總部資助行政費、或獲政府撥款。由於所有經費來源均靠公眾捐款,因此須花更多人力物力募捐,例如為了應付每月收入,要聘用員工在街頭招募每月定額捐款者。另外,由於機構覑重監察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伙伴表現,當中涉及一定審核行政開支。
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080519/12/2u93y.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